前日走了一趟南部,滿田遍野的金黃耀眼吸引我的目光,一路上綿延不斷,卻是不曾在北部看過的景緻。
好奇心讓我忍不住停下有點趕的腳步,走進一看,才知原來是綠肥作物「太陽麻」。
農專畢業十幾年,這可是第一次與她見面,竟然就有這樣的驚喜。
太陽麻的生性強健,全省都能生長良好。
她的生育適溫是25-35度,而且種子的發芽溫度是20-25度,所以雖然全台灣都能生長,但是如果用來作為綠肥植物的話,因為北部在冬季休耕期間的氣溫已經過低,所以這樣的美景在北台灣無緣見到。
豆科植物因為根部會有根瘤菌共生,根部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而成為免費的肥料,所以可以生長在貧脊的土壤上,更可以讓土壤變為肥沃,常被應用在冬季休耕期間讓土壤休息的期間,使土壤增加肥沃度,自然增加地力。
中低海拔的「台灣赤楊」也是因為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而能適應貧脊的土壤,在崩塌地形環境經常成為先驅樹種,常見成片的樹林。
原住民的農耕,因為田地都是在山坡上,施肥不易,但是原住民會在耕作三年之後停止農耕,將農田種植台灣赤楊,讓農地在經過三年的休養之後轉為肥沃,再放火燒林,重新耕作,順應自然的利用限度,不作超限的利用,讓環境得以休養,生生不息,而這正是先民運用自然的智慧。
種植綠肥還有一項好處,因為太陽麻的高度60-100公分,很多不夠高大的雜草都無法生長,第二年的稻田也會乾淨許多。
也是很美的大波斯菊,在推廣觀光的因素下盛行,大波斯菊花海也是隨處可見,變成台灣這幾年來的冬季奇景。
有些農會也以「綠肥作物」的名義補助經費推廣大波斯菊和向日葵,但是實際上卻沒有肥化土壤的功能。與其說是綠肥,倒不如說是另類的「景觀綠肥」。
而另一種推廣的景觀綠肥「向日葵」,因為跟、莖的纖維實在是太粗了,開花後的老株很難以機械耕除,幾乎沒有農民願意種植,所以在北部也無緣見到金黃的向日葵花海了。
我也連續幾年在藍山園藝的後面灑播大波斯菊的種子,不但鮮豔的色彩很吸引人,我也不介意鄰人來拔苗回家裡種植,一時之間,竹南的冬季街道上也變得繽紛起來。
今年,竹南海口的「妙妙托兒所」也在即將落成的新建校區周圍灑下大波斯菊的種子,期待竹南也有大波斯菊花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