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丘建賢/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
天氣熱了,人們出門會多加頂帽子,以達到防曬隔熱的效果,而屋頂加綠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所謂的「綠屋頂」意旨在建築物的屋頂種植植物,除了有隔熱降溫的效果外,更具有都市美化、空氣淨化、碳排減少、雨水滯留等功能。由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所主辦的綠屋頂研討會「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大家來做綠屋頂」,請專家學者分享綠屋頂的知識與案例,現場湧進了700多人,可見大眾對此議題相當關心。
台北市政府已明文規定,2014年起,建案5000萬以上的建築需擁有超過50%面積的綠屋頂。同時未來也會選取2所國小進行屋頂綠化的示範。綠政策的執行是我們所樂見的,當然,人民在未來除了扮演監督的角色外,最好也能一同參與都市綠化的運動。
有許多住戶的陽台及屋頂都會種菜種花,這些都是屋頂綠化的一部分,除了能自給自娛外,更能提升環境的品質。種菜的屋頂大多屬於〈盆栽式〉的綠屋頂形式,以盆栽模具的方式種植植物,不僅簡單易上手,更能達到快速綠化的效果,即便需要花較多時間進行維護管理,但卻是專家們大力推崇的。而種花種樹的屋頂屬於〈庭園式〉的綠屋頂,具有高觀賞性的價值,但在建造及後續維護管理時需要一定的技術。例如種植小喬木來說,土壤的厚度需達到80~90公分才能有效提供植物生長,灌木需要40~60公分,草本為15~30公分,以上都會因種類不同而有所調整。
土壤內的有機質也要考慮進去,它會分解土層,使其厚度降低,過去在美國加州就發生因土壤有機質過多,導致土層15年內下降了40公分。第三種形式的綠屋頂為〈薄層式〉,它是以種植地被植物為主,可大面積栽種,具有生態功能,可達到環境協調的效果。薄層式雖然不需要長期的維護與管理,但前提是植物需具有耐旱及耐乾的能力,因此品種選擇較少。
不管是哪種綠屋頂形式,我們都要為植物營造出好的生存環境,而排水及保水功能的好壞是影響環境優劣的一大指標,這同時也是在營建綠屋頂中常遇到的難題。我們希望能留住水資源,又不希望一場大雨讓屋頂變成池塘,儘管現在有許多產品來解決排水及保水的問題,但學者們仍認為從事相關研究是必要的。
除了戴綠帽改善環境之外, 披綠衣也可以嗎? 當然可以!牆面的綠化比屋頂的綠化更具挑戰性,介質的固定、維管的方式、如何保水等等都需要受到考驗。牆面綠化比戴綠帽更能達到美化的效果,台北科技大學的壁面綠化就是很好的例子。有德國的專家指出,屋頂與牆面綠化的面積達到70%時,都市溫度可望下降5度左右。除了屋頂及牆面外,公車的站牌、廣告牌甚至車頂上都是可以發揮綠化的空間。
在研討會分享的案例中,信義區公所的屋頂以多肉植物做綠化,讓夏天的溫度至少下降了3~5度。順德里仁益大樓除了屋頂外,牆面也有做綠化,而每年一次的拔草就是他們所需做的維管。同時熱心的李鴻志里長也帶動了社區民眾一同加入都市綠化的風潮。
聽了那麼多屋頂綠化的好處及成功的案例,是否也想自己動手做做看呢?想像自家屋頂就是一片有機菜園、想像蝴蝶與鳥兒也能在都市叢林中穿梭飛舞、想像自己的社區宛如巴比倫的空中花園!!!別再想了!趕快一起幫自己的建築戴綠帽,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綠屋頂吧!
文章轉載來源:http://www.wutong.org.tw/tw/sharing-knowledge/178-green-roof.html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
留言列表